我們常常說的裱畫或裝裱,當中「裱」一詞很明顯是擔當著重要的角色。一般紙本或攝影作品都需要經過托裱這個步驟,即是把作品固定在一塊比較硬身的咭紙或底板上,使作品挺身一點及減少因潮濕而起皺紋的情況。隨後才放入畫框內或直接掛上牆身展示。如果作品是需要展示出來的,無論方式如何,托裱都是一個不可略過的過程。
坊間很多知識性的相關文章也有提及托裱的多種方法,以及托裱在什麼物料上的選擇等等。我們綜合了一些精華,加上實戰經驗,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更多而懂得為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確的托裱抉擇。
托裱分別有「裱死」(Permanently mounting)及「不裱死」(Conservation mounting)。而兩者均有好處及壞處,不防基於作品的本質作出選擇。
Permanently mounting (Non-archival mounting method)
指永久將作品貼在一個表面之上,例如海報 – 它的紙質比較薄,需要托裱在另一張硬身的咭紙或泡沫板上,才可以平坦地放於畫框內展示出來,否則就算放進了畫框內,都會出現起伏不平的波浪。可是,裱死後便不能把作品及底紙再分開,即是不能還原海報本身,本來是可以卷起來的,托裱後就不可以了。這種做法一般用於可重複印製的作品,絕少用於原作上。
Permanently mounting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兩種︰
- Dry mounting
把作品、黏力紙及托裱底板放入會發熱的機器上,以熱力溶化黏力紙使作品均勻地黏貼在托裱底板上。也像燙平作品,非常有效地令紙上有皺紋的地方都平坦起來。但是這個過程不能出錯,因為是不能重做的。而且熱力有機會影響作品上的墨水、顏料等,所以不建議使用。
- Cold mounting
不需要機器,全人手把作品直接貼在托裱底板上。例如是先撕去泡沫板已有黏貼那面的保護膜,就像雙面膠紙一樣,然後把作品貼上便可以了。
好處 – 作品可以平坦及筆直地展示出來,而不會因為紙質太薄或潮濕影響而起皺紋。
壞處 – 不可以回復原狀,托裱過程亦有風險,需於無塵空間及有經驗的師傅去做。而且日子久了,也會出現種種變化,例如是托裱的黏力減退而局部出現氣泡情況。當然,儲存環境是影響作品變化的重大主因。所以如果是價值不菲的作品是不會選擇這種托裱,而會選擇Conservation mounting。
此做法適用於︰印刷品 (normal print)、攝影作品及海報
Conservation mounting (Archival mounting method)
是指作品暫時裱在托裱底板上,日後可以毫不損壞作品地移走托裱底板,還原作品。而且所用的物料皆是無酸物料,對作品的保存度較高。
Conservation mounting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兩種︰
- Hinge mounting
選用無酸性有黏力的紙條 (例如是Lineco Self-adhesive hinging tape),以T-hinges 或 folded hinges方式把作品固定在底板上。如下圖,黏力紙條的接觸面只會是作品的底面,日後要移除的話畫面也不會受損,而且當使用專業用的Hinging tissue時,它可以用水或酒精便能夠輕易移除,連底面也不會受損。坊間一般使用紙膠帶 (masking tape),如日後要移除的話對作品底面則會造成輕微損害,而價錢當然會比較相宜。
- Photo corner / mounting strip
使用博物館級的相角套在作品4個角落並固定在底板上。可是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尺寸較細的作品,太大張作品的話,承托力是不足夠的。
好處 – 對作品的損害性最低,日後可以輕易更換或取出作品。
壞處 – 由於不是整張作品底部以黏貼形式托裱在底板上,只是以幾個定點位固定作品 (Hingeing),所以當作品放進畫框後,作品會有起波浪的情況而不會像permanently mounting這樣平坦。沒裱死的作品也有機會在框內墜下,特別是尺寸較大的作品。
此做法適用於︰原作及板畫 (fine art print)
托裱底板亦有不同物料選擇,一分錢一分貨的,可按自己的能力及作品的價值作出選擇。
- 泡沫板 (Foamcore)
有足夠的應承托力作為托裱之用,但角位比較脆弱,不小心跌下會凹陷或變形。如想提高作品托裱後的保存度,可使用無酸的泡沫板。 - 高質泡沫板 (Gatorboard)
比普通泡沫板再堅挺一點,而且不容易變形。 - 咭紙 (Mat board)
是比較厚身一點的紙,如想提高作品托裱後的保存度,可使用無酸的博物館級咭紙。 - 鋁塑板 (Dibond)
兩層薄鋁料夾著聚脂塗層而成的板,非常堅固及筆直,而且保存度最高。適用於比較大尺寸的作品。
強烈建議於托裱及裝畫框前向裱畫師傅查詢,清楚說明作品的種類及尺寸,讓我們可以給你最合適的建議。